深夜的实验室里,键盘敲击声与机械臂运转的嗡鸣交织成一首奋斗的乐章。这里是yl23455永利官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焦硕的“主战场”——他不仅是专业排名前三的学业翘楚,更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的璀璨得主;不仅是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技术先锋”,也是抗洪一线被居民亲切称为“热情小硕”的志愿者。他以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学业、创新、公益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轨迹。
学业筑基:从“畏惧高数”到专业前三的逆袭
焦硕的学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一初涉高等数学时,复杂的积分题曾让他陷入迷茫。“我与学习伙伴一同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直至彻底领悟定义与解题逻辑。”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大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蜕变。此后,他秉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将《机械设计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利器。在实验室拆装设备至深夜、为优化代码向老师请教十余次……这种“较真”态度让他连续两年稳居专业前三。他更将课堂知识融入实践,参与农业机器人采收技术研究,推动团队完成“柔性夹持机构与矢量切割刀”的优化设计。“课本公式是藏在理论里的工具箱,实战才是打开它的钥匙。”他总结道。
创新突围:从“实验室勇气”到“赛场底气”
如果说学业是焦硕的基石,创新创业竞赛则是他绽放才华的璀璨舞台。2024年,他带队设计的“智汇领航者”农业机器人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国家级一等奖。项目核心技术“多模态感知融合系统”通过多传感器与双目视觉的配合,解决了传统农机在复杂环境中的导航盲区问题;柔性夹持机构则实现了胡萝卜采收完整度的大幅提升。在某合作社实测中,该系统使作业效率提升40%,为小农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自动化方案。有一次备赛最后10天,机器人突发电机群控失效,团队全天候轮班测试,最终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那段时间每天睡不到5小时,但看到项目成功时,一切都值了。”焦硕回忆道,在竞赛中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团队协作的考验。他独创“彩虹分工法”,根据成员性格分配角色——红色攻坚难题、蓝色梳理逻辑、绿色激发创意。在“云管理智能仓储机器人”项目中,这一方法让团队优势最大化,最终交出亮眼答卷。
传承与担当:从“孤勇者”到“引路人”
个人成就之外,焦硕始终不忘“传承”的责任。作为学院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他组织“双创经验分享会”“技术沙龙”等活动,累计覆盖500余人次。面对学弟学妹“想创新但找不到切入点”的困惑,他带领团队建立“痛点仓库”,收集生活、生产中的100多个问题,并举办“48小时创新冲刺”活动。例如,团队成员于子淇发现传统胡萝卜收割机易损伤作物,团队据此研发出柔性夹持系统,成功解决难题。“敢闯会创的新工科精神,是把实验室勇气转化为赛场底气。”焦硕为团队立下三条铁律:分享失败案例、深入应用场景、培养接班人。他说:“我们留下的不应只是奖杯,而是实干基因。”
科创之外,焦硕的青春另一抹亮色是志愿服务。2023年暑假,他参与家乡抗洪救灾,累计服务193小时。暴雨中,他协助转移危房住户,被居民亲切称为“热情小硕”。最让他触动的是社区林主任——齐腰深的水中,老人颤抖着掏出一包攒下的鸡蛋硬塞给队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温度,在于守护这样的‘塑料包’。”他感慨道。在河南鲁山县的农田里,他目睹自动化播种机如何减轻农民劳作负担。“科技创新是放大镜,志愿服务是指南针,二者共同指向‘人本价值’。”他说。
情怀答卷:从“齿轮力量”到“人本温度”
站在大三的节点,焦硕正备战考研,目标锁定医疗康复机器人研发。这一初心源于中风后的爷爷——市面上的康复器械要么昂贵,要么笨重。“普惠不是降低性能,而是用优雅的设计实现降本。”他受MIT柔性外骨骼启发,希望未来技术能“像空气一样存在却不觉负担”。回望成长,他特别感谢学校的“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和张晚青教授的叮嘱:“做有用的创新,比做完美的PPT更重要。”
致同龄人:在螺丝钉里看见星辰大海
“用极致态度对待每个微小突破,自会拼凑出属于自己的银河。”这是焦硕的青春信条。对于犹豫是否参与竞赛的学弟学妹,他建议:“选一个让你眼睛发光的赛题,投入100小时深度学习。竞赛比的不是聪明,而是为未知领域连续失眠三夜的勇气。”
结束语: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竞赛场到抗洪一线,焦硕的故事是当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缩影。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浪潮中,无数如他一般的澳门永利学子,正以创新为剑、以担当为盾,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照亮未来。